近日,讀了劉紹清書記推薦送給大家的宿春禮《責任勝于能力》一書,感觸頗深。書中以樸素嚴謹的語言和豐富翔實的事例,闡述了“責任”一詞沉甸甸的份量。作為每一個個體來說,若能深刻理解“責任”一詞包含的深刻含義并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它,那么不管是對于自己還是集體,甚至社會、國家來說,都將會發(fā)生質的變化。我將自己的感受列舉如下,與大家分享。
我們每個人自從出生開始就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無論我們每一個人扮演何種角色,從事什么樣的工作,都必須對他人負有責任,這是社會法則,是道德法則,也是心靈法則。對于我們來說,我們自己需要對自己負起責任,因為責任讓我們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;我們對家庭需要責任,因為責任讓家庭充滿愛;我們對單位需要責任,因為責任讓集體更有凝聚力、戰(zhàn)斗力和競爭力;我們對社會需要責任,因為責任能夠讓社會平安、穩(wěn)健的發(fā)展;我們對國家同樣需要責任,因為責任能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富強。
學習中需要責任。我們國家的傳統(tǒng)文化歷來講究讀書修身、從政立德,而治心養(yǎng)性,一個直接、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。當今世界,知識總量爆炸式增長,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,不學習無異于裹足不前,最終必將被社會淘汰。但是如何去學?學習的方法是什么?這是非常關鍵的。我認為,把學習當成一種自發(fā)的責任,而不是一種被動的任務,那么我們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高效,更加主動。有時候對待學習也像對待“學識淵博的智者”一樣,只有虔誠地對待他,我們才會從他那里得到真知,才會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。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,甚至戰(zhàn)爭年代也從未間斷。在井岡山,他最珍貴的家產是一擔皮籮,里面裝的是文房四寶、各種文件書籍;在長征路上,毛澤東身體較弱,有時躺在擔架上看書;晚年的毛澤東,視力減退不能看書了,就請人幫他念讀,或用放大鏡看著讀,甚至臨終時仍手不釋卷。毛澤東在延安時曾講過一句話:年老的也要學習,我如果再過十年死了,那么就學習九年零三百六十五天。毛主席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,他的一生真正實踐了“活到老,學到老”、“生命不息,學習不止”的名言,是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和學習的勤學典范。
工作中同樣也需要責任,既然我們從事了這一份職業(yè),選擇了這個崗位,就必須接受它的全部,包括經常的瑣碎和辛苦,偶爾受到的批評與指責,而不是僅僅只享受工作給你帶來的益處和快樂。強烈的責任感能喚醒一個人的斗志,也能激發(fā)一個人的潛能。在一個團隊里,最需要的就是成員們的協(xié)作和彼此的責任感。團隊的成功靠的是成員對團隊的責任感,成員的成功靠的是彼此之間的責任感。劉長余院長曾說過:設計工作中不按規(guī)范設計相當于無證駕駛,不按強條設計相當于酒后駕駛,違反強條相當于醉酒駕駛。強調的就是工作中責任的重要性。設計是一個高危的行業(yè),在整個設計過程中,不管是設計、校核、審查、核定哪一階段出現問題,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。這就需要我們干好本職工作,履職盡責。我一直堅信: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費力才能完成的,做與不做之間的差距就在于“責任”二字。
生活中責任也無處不在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,對家庭,對朋友,對社會,對國家都應該有責任感。在家庭中,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培養(yǎng)成人,等到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,需要我們子女盡自己的一份責任,盡好孝道;對待自己的愛人,我們要做好丈夫、妻子的責任;對待子女,我們是孩子眼中的巨人,要給他們以堅強的守護和人生的指引。對待朋友,患難見真情,朋友需要時盡到應盡的責任,方能收獲長久的友誼。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”周恩來總理以“中華之崛起”為一己之責,焦裕祿同志以讓36萬蘭考人過上好日子為己任。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生活中擔一角色,每個都以負責之心做好份內之事,才能為我們共同的“中國夢”添磚加瓦。將責任深植心中,平凡如你我,也依舊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因責任的完成而光彩照人。